作者:蒋峰
员工离职5年后被确诊为职业病,原单位要负工伤保险赔偿责任吗?这个问题易起争议。本文以一则公开的案例为基础,对此提出观点。
一、本案当事人
再审申请人(一审被告、二审被上诉人):通化市某煤矿。
再审申请人(一审原告、二审上诉人):杨某,男
二、原告诉讼请求
1、某煤矿支付杨某患职业病工伤四级的工伤保险待遇:医疗费4,.70元、住院伙食补助费1,元、住院护理费1,.24元、停工留薪期工资,元、一次性伤残补助金90,.75元。
2、判令解除双方劳动关系,某煤矿一次性支付伤残津贴、生活护理费等工伤保险长期待遇,元。
三、原告上诉请求
撤销()吉民初某号民事判决,依法改判或发回重审。
三、原告申请再审请求
1、撤销一、二审判决。
2、支持杨某关于停工留薪期应为12个月的主张。
3、应当从年4月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和基本医疗保险费,直至杨某达到退休年龄。
4、一、二审案件受理费由某煤矿负担。
四、被告申请再审请求
1、撤销二审判决书中第二、三、四项。
2、改判某煤矿支付杨某一次性伤残补助金41,.43元、停工留薪期工资2,.48元、停工留薪护理费2,.48元、医疗费4,.60元、住院伙食补助费.24元,合计51,.23元。
3、改判某煤矿自年5月起按月给付杨某伤残津贴,伤残津贴标准为1,元。
五、法律事实
1、杨某于年4月到某煤矿从事井下采煤工作。
2、年9月6日杨某在工作中致右胫腓骨骨折,后经劳动行*部门认定为工伤,并经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评定为伤残九级。
3、杨某年领取了一次性伤残补助金12,元。年11月杨某不再到某煤矿上班。
4、年5月25日,杨某到吉林医院因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住院治疗14天,支出检查费.60元、住院费3,元。
5、年6月23日,吉林医院为杨某出具职业病诊断书[编号:通化二院职诊字()第号]1份,诊断为职业性煤工尘肺一期,合并活动性肺结核,肺功能轻度损伤。
6、杨某遂申请工伤认定。年1月10日,吉林省通化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作出《认定工伤决定书》(通人社认字[]号)1份,杨某所患职业性煤工尘肺病认定为工伤,用人单位为某煤矿。
7、年5月5日,吉林省通化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认定杨某工伤为四级伤残,生活可以自理。
8、年5月24日,吉林省通化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向某煤矿送达《劳动能力(工伤)鉴定结论通知书》(编号:150)1份,确认杨某经鉴定为四级伤残,完全丧失劳动能力。
9、吉林省通化市社会医疗保险管理局于年4月2日出具《工伤保险参保证明》2份,证明年3月至年1月期间,某煤矿为杨某参加了工伤保险。
10、吉林省通化市社会医疗保险管理局出具《工伤职工待遇审批表》载明,杨某上年度月平均工资为1,元,计算一次性伤残补助金的基数为1,元。吉林省通化市社会医疗保险管理局于年12月23日印发《关于调整矿山企业参加工伤保险缴费基数的通知》(通医保管字〔〕59号),规定自年1月开始各矿山企业缴费基数定于1,元/月。
11、高级法院再审期间向通化市社会医疗保险管理局就杨某是否可享有工伤保险基金支付的工伤保险待遇事宜进行调查,通化市社会医疗保险管理局于年12月16日复函高院,确认杨某可享有工伤保险基金支付的工伤保险待遇,计算其工伤保险待遇标准的本人工资基数数额为1,.50元。
六、法院裁判结果
一审法院判决:
(一)杨某与某煤矿保留劳动关系;
(二)某煤矿于判决生效后十五日内支付杨某下列工伤保险待遇:一次性伤残补助金42,.25元、停工留薪期工资1,.80元、医疗费4,.60元、住院护理费为2,.64元、住院伙食补助费为.62元,共计50,.91元;
(三)某煤矿自年5月5日起按月发给杨某伤残津贴每月1,.94元。
二审法院判决:
(一)维持吉林省通化市某人民法院()吉民初号民事判决第一项;
(二)撤销吉林省通化市某人民法院()吉民初号民事判决第二项、第三项;
(三)某煤矿于判决生效后立即给付杨某下列工伤保险待遇:一次性伤残补助金76,.25元、停工留薪期工资2,.48元、停工留薪期护理费2,.48元、医疗费4,.60元、住院伙食补助费.24元,合计85,.05元;
(四)某煤矿自年5月起按月给付杨某伤残津贴,伤残津贴标准为2,.43元/月。某煤矿和杨某以此为基数继续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和基本医疗保险费;
(五)驳回杨某的其他诉讼请求。
再审法院判决:
一、撤销吉林省通化市中级人民法院()吉05民终号民事判决和吉林省通化市某人民法院()吉民初号民事判决。
二、杨某与通化市某煤矿保留劳动关系(自年4月开始)。
三、通化市某煤矿于本判决生效后立即给付杨某下列工伤保险待遇:停工留薪期工资21,.50元、停工留薪期护理费40,.75元,合计61,.25元。
四、驳回杨某的其他诉讼请求。
本判决为终审判决。
七、本案争议焦点:本案的用人单位是否承担大部分工伤保险待遇责任?
八、评析
一、工伤待遇
1、医疗费(实际发生医疗费发票)
2、住院伙食补助费
3、交通、食宿费:实际发生的合理费用
4、残疾辅助器具费
5、康复性治疗费:安装假肢、矫形器、假眼、假牙和配置轮椅等
6、停工留薪待遇
7、生活护理费
8、实际护理人员误工收入
9、工伤复发费用
10、一次性伤残补助金
11、一次性伤残医疗补助金
12、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
13、伤残津贴
14.工亡待遇:
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标准为上一年度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城镇居民人均可
丧葬补助金:为6个月的统筹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
供养亲属抚恤金:按照职工本人工资的一定比例发给由因工死亡职工生前提供主要生活来源、
无劳动能力的亲属。标准为:配偶每月40%,其他亲属每人每月30%,孤寡老人或者孤儿每人每月在上述标准的基础上增加10%。核定的各供养亲属的抚恤金之和不应高于因工死亡职工生前的工资。
15、患职业病的工伤职工,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在上述标准的基础上增发40%。
二、工伤保险基金负责支付的待遇项目(前提是用人单位依法为职工交纳了工伤保险费)
1、医疗费(事故发生后或被确认为职业病之后实际发生的)
2、职工住院治疗工伤的伙食补助费
3、以及经医疗机构出具证明,报经办机构同意,工伤职工到统筹地区以外就医所需的交通、食宿费用
4、安装假肢、矫形器、假眼、假牙和配置轮椅等辅助器具费用
5、生活护理费
6、一次性伤残补助金
7、伤残津贴(一级至四级伤残)
8、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与用人单位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关系时)
9、工伤复发治疗费
10、丧葬补助金、
11、供养亲属抚恤金
12、一次性工亡补助金:
三、结合本案具体分析
第一个方面:原告与被告之间形成劳动关系。年4月至年11月是原告实际在岗位上班时间。在某煤矿从事井下采煤工作。
第二个方面:年9月6日杨某在工作中致右胫腓骨骨折,后经劳动行*部门认定为工伤,并经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评定为伤残九级。
第三个方面:年原告自行离职。但是依据《工伤保险条例》规定:一级至四级伤残职工,保留劳动关系,退出劳动岗位。因而原告从年4月份至其退休前与被告之间有劳动关系。被告要履行法定义务。
第四个方面:年5月25日,杨某到吉林医院因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住院治疗14天,支出检查费.60元、住院费3,元。年6月23日被确认为职业病。那么这个时间点之间的相关医疗费用,就是“疑似职业病时期”的医疗费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第五十六条第三款规定“疑似职业病病人在诊断、医学观察期间的费用,由用人单位承担”。在本案中用人单位通化市某煤矿。应当由通化市某煤矿承担。
但是根据《吉林省实施〈工伤保险条例〉办法》(吉林省人民*府令第号)第三十三条规定:“...职工治疗工伤发生的医疗费用,不属于工伤保险基金支付范围的,由用人单位和工伤职工各承担50%。”
第五个方面:本案的工伤保险基金应当负担项目。
吉林省通化市社会医疗保险管理局于年4月2日出具《工伤保险参保证明》2份,证明年3月至年1月期间,某煤矿为杨某参加了工伤保险。
本案中原告的职业病形成时期是在本案中的被告处工作时期,这个时间段是:年4月份至年11月份。在这个时间段内被告为原告杨某参加了工伤保险。那么原告被确认为职业病的时间为年6月23日,这之后所发生的医疗费、住院期间伙食补助费、交通费、住宿费、康复费等应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一次性伤残补助金、每月的伤残津贴、每月的生活护理费也应当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
第六个方面:年6月23日以后原告所处于职业病治疗时期。这个时期内只有两种费用由用人单位负担:停工留薪期工资、停工留薪期护理费。问题是这两种费用所依据的工资标准是多少?
1、停工留薪期时间:依据以下三个规定得出结论:自工伤事故发生或被诊断为职业病之日起计算,至劳动能力鉴定结论作出之日终止。超出12个月且未经延长审批的,按12个月认定。本案中,杨某于年6月23日被诊断为职业病,至年5月5日劳动能力鉴定结论作出,期间为11个月,故杨某的停工留薪期应为11个月。停工留薪期工资。具体规定有三条:
《工伤保险条例》第三十三条规定:“职工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需要暂停工作接受工伤医疗的,在停工留薪期内,原工资福利待遇不变,由所在单位按月支付。停工留薪期一般不超过12个月。伤情严重或者情况特殊,经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不得超过12个月。工伤职工评定伤残等级后,停发原待遇,按照本章的有关规定享受伤残待遇。工伤职工在停工留薪期满后仍需治疗的,继续享受工伤医疗待遇。生活不能自理的工伤职工在停工留薪期需要护理的,由所在单位负责。”
《吉林省工伤职工停工留薪期管理办法(试行)》(吉劳社工字〔〕号)
第四条规定:“职工因工受伤在救治和恢复性治疗阶段实行停工留薪期制度。停工留薪期是指职工发生工伤或者患职业病暂停工作接受工伤医疗,并享受有关待遇的期限。职工在停工留薪期内的待遇,按照《工伤保险条例》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六条规定:“工伤职工达到《目录》规定的停工留薪期时间,需继续治疗的,工伤职工或者用人单位应在停工留薪期满前5个工作日内向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提出延长停工留薪期的确认申请。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应在15日内作出确认结论,并以书面形式通知工伤职工、用人单位和经办机构。确认结论作出前,工伤职工继续享受工伤停工留薪期待遇。工伤职工或者用人单位,未在规定的时间内提出延长停工留薪期申请的,停工留薪期到期后自然终止。工伤职工停工留薪期未满,医院证明工伤治愈的,经劳动能力鉴定后终止停工留薪期。”
2、停工留薪期月度工资标准:按以下三个规定得出结论:按本人终止或者解除劳动、聘用合同前12个月平均月缴费工资计发。“具体来说,原告是年11月份离开被告单位的。之前12个月平均工资,经通化市社会医疗保险管理局已确认计算杨某工伤保险待遇标准的本人工资基数数额为1,.50元,故本院认定1,.50元/月为计算杨某停工留薪期工资的月平均工资。因此,某煤矿应向杨某支付停工留薪期工资21,.50元(1,.50元/月×11个月)。具体规定有三条:
《工伤保险条例》第六十四条规定:“本条例所称工资总额,是指用人单位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全部职工的劳动报酬总额。本条例所称本人工资,是指工伤职工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前12个月平均月缴费工资。本人工资高于统筹地区职工平均工资%的,按照统筹地区职工平均工资的%计算;本人工资低于统筹地区职工平均工资60%的,按照统筹地区职工平均工资的60%计算。”
《吉林省实施〈工伤保险条例〉办法》(吉林省人民*府令第号)第五十条规定:“本办法中计算工伤保险待遇的本人工资,是指工伤职工受到事故伤害(或诊断为职业病)或者解除劳动(人事)关系前12个月平均缴费工资。用工不足12个月的,按照实际用工月数平均计算。月工资无法确定的,按照统筹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计算。本人工资高于统筹地区职工平均工资%的,按照统筹地区职工平均工资%计算;职工工资低于统筹地区职工平均工资60%的,按照统筹地区职工平均工资60%计算。”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执行〈工伤保险条例〉若干问题的意见》(人社部发〔〕34号)第八条规定:“曾经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当时没有发现罹患职业病、离开工作岗位后被诊断或鉴定为职业病的符合下列条件的人员,可以自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一年内申请工伤认定,社会保险行*部门应当受理:(一)办理退休手续后,未再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退休人员;(二)劳动或聘用合同期满后或者本人提出而解除劳动或聘用合同后,未再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人员。经工伤认定和劳动能力鉴定,前款第(一)项人员符合领取一次性伤残补助金条件的,按就高原则以本人退休前12个月平均月缴费工资或者确诊职业病前12个月的月平均养老金为基数计发。前款第(二)项人员被鉴定为一级至十级伤残、按《条例》规定应以本人工资作为基数享受相关待遇的,按本人终止或者解除劳动、聘用合同前12个月平均月缴费工资计发。”
3、停工留薪期护理费。《吉林省实施〈工伤保险条例〉办法》第三十四条规定:“工伤职工在停工留薪期内,用人单位不得解除劳动(人事)关系,按本人受到事故伤害或被诊断为职业病前12个月平均工资和福利支付停工留薪期待遇。停工留薪期内需要护理的,由用人单位指派专人护理。用人单位不派人护理的,按照统筹地区上年度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人的标准支付护理费。已享受生活护理待遇的,用人单位可不再派人护理。”据此,在停工留薪期内,用人单位未派人护理的,工伤职工应当享受护理费补助。本案中,某煤矿未派人护理,故应按1人标准支付停工留薪护理费。杨某于年6月被诊断为职业病,故应当适用年度通化地区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标准43,元/年,即3,.25元/月。故杨某应享有的停工留薪期护理费应为40,.75元(3,.25元/月×11个月)。
第七个方面:对已参加社会保险统筹的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因用人单位欠缴社会保险费引发的争议,不属于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的民事纠纷,亦不属于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和人民法院受理的劳动争议案件范围。此类争议实质上是因社会保险行*机构怠于行使法定职责而引起的纠纷,应属行*争议,不应作为劳动争议案件予以受理,而应通过行*途径或行*诉讼解决。
杨某与某煤矿如因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和基本医疗保险费发生争议,应申请社会保险行*机构予以稽核,即通过行*途径或行*诉讼解决。故杨某的该项主张,不属人民法院受理的工伤保险待遇案件范围。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第八十三条规定:“用人单位或者个人认为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的行为侵害自己合法权益的,可以依法申请行*复议或者提起行*诉讼。用人单位或者个人对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不依法办理社会保险登记、核定社会保险费、支付社会保险待遇、办理社会保险转移接续手续或者侵害其他社会保险权益的行为,可以依法申请行*复议或者提起行*诉讼。个人与所在用人单位发生社会保险争议的,可以依法申请调解、仲裁,提起诉讼。用人单位侵害个人社会保险权益的,个人也可以要求社会保险行*部门或者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依法处理。”
正确理解法律,维护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