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骨骨折复位后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读书笔记秦始皇的兵与城
TUhjnbcbe - 2022/7/10 17:22:00
更像是不同话题的随笔合集,并不系统,适合对秦考古有一定基础的人阅读,作者曾参加秦始皇陵兵马俑发掘二十余年,现在是秦都咸阳城大遗址项目考古领队,所以书前面讲秦陵讲兵马俑,后面讲咸阳城遗址,也是《秦始皇的兵与城》的来历。里面还有很多吐槽,吐槽大众认知、吐槽专家教授、吐槽单位制度、吐槽性别歧视。开始觉得写的一般,看着看着也有不少知识。世界奇迹兵马俑

随着年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发现,秦帝国、秦始皇、秦文化成为显学。“秦俑”成为秦始皇陵陪葬陶俑的专用词,其他时代秦国的俑统统隐匿其后;“兵马俑坑”成为秦始皇陵陪葬坑的统称,尽管还有其他陪葬坑。

《周礼》中礼仪制度被分为吉礼、凶礼、宾礼、*礼、嘉礼,其中祭祀天地、人*的“吉礼”位列五礼之首。现出土的兵马俑坑共有三座:一号坑、二号坑、三号坑,如图所示,一号坑共有门道20处,东西侧为主门道,南北侧为侧门道;二号坑共有门道十一处;三号坑面积小,只有东侧一处门道。

一号坑约有步兵俑余件;二号坑有各类武士俑余件、陶马余匹、战车80余辆;一二号坑并未完全发掘,从已知分布来看,一号坑是步兵、二号坑是多兵种混编。

三号坑门道正对有木车一辆,车后随*吏4人;南部有武士俑42件,这个室的“且”字形状是男性生殖崇拜;北部有武士俑22件,且有鹿骨,被认为是举行占卜、祷战仪式之地;南北二室的64件武士俑均披甲、面对面列队,似是仪仗队兼卫队;虽然三号坑面积小、陶俑少,地位非常重要,显然是大人物的指挥室。

兵书说“凡车以密固,徒以坐固”,车兵要布置的密集,步兵要摆成坐阵。古代*队打仗有立阵和坐阵两种常态,分别对应进攻和防守。“坐”就是臀部挨脚,虽然是坐姿,但也是严阵以待的状态,说不定鸿门宴时候项庄、反馈都是“坐”在门口,并不是站的笔直。

三座俑坑完工时高出秦代地面两米左右,我们今天看到的“坑”一是因为塌陷、一是因为今天的地面高于秦代的地面。所以当年三座坑十分显眼,也在麻布织物未腐朽的时候就遭到过破坏。一号坑被烈火焚烧,后代人在这里埋过墓、挖过洞;二号坑有局部燃烧点;三号坑被认为扰动过,大量佣头遗失。

年起对兵马俑坑进行了新一轮发掘,发现陶俑有瑕,比如有的两腿粗细不一;而且在搬运过程中大量陶俑“骨折”,马腿断裂比例甚至近百分之百。

秦国并不全是义务兵,“募人丞印”封泥、里耶秦简、云梦秦律竹简都可证明有募兵。

彩绘兵马俑的本来面目

涉及兵马俑彩绘问题三个关键词:大漆、调和剂、颜料。大漆就是生漆,是用来打底的。秦国有漆树,《诗经》里就说“阪有漆”,阪是秦国一个地名。咸阳曾经从四川引进漆树,就种在上林苑里。调和剂就是水和胶。陶俑上的颜色主要有八种,再加上复色,种类还是比较多的。

陶俑颜料里的紫色被叫做汉紫、中国紫,还有两种孪生色“汉蓝”和一种尚未命名的深蓝,这三色属于硅酸铜钡类物质,自然界中并不存在,两千多年前的人工合成颜料令人咋舌,但这并不是秦始皇的首创,看看埃及的费昂斯。

兵马俑考古发掘耗材大多是医用品,纱布、石膏、手术刀。

初次下刀前要保持发掘面的湿度合适,也就是间断性喷水,令湿度达到RH83.5左右,含水量18.7%。大土清理过后进行更精细的清理,湿度在RH80-85,含水量18%-19%。清理后喷保护药水,就是聚乙二醇。

(这不是睫毛这是眼线)

清理出的彩绘以服色为大宗,衣料主材是绿色。给服色定名非常困难,考古队员之间都会互相争论到底是个什么颜色。还有多种颜料混合使用的情况,到底是涂的潦草、还是表现套色,不得而知。无彩之中更精彩这一章主要讲彩绘木车、皮盾、织物等等。比如弓韬是装弓弩的袋子,由苎麻织物缝合而成,复原后全长厘米,外表髹漆。寻找秦将*秦始皇陵出土了九件高级*吏俑,俗称将*俑,头戴“鹖冠”,前胸、后背、肩膀有花结。(腰腹部是鱼鳞甲)

秦国的第一位将*是“季君之乱”时期宣太后的儿子嬴稷人名自己的舅舅魏冉为将*保卫咸阳,这个职位的设置实属特殊时期的特殊举措。秦国历史上真正被任命的将*凤毛麟角,秦陵也没有出土过金印、虎符,陪葬地下天团里没有将*,可能更符合事实。

秦*的精锐部队(骑兵)

给秦始皇修陵的人,文献中称为“骊山徒”,不是刑徒,“刑者”才是刑徒,“徒”指的是徭役。

(文官俑配“涂改液”削刀,写公文要把竹片表皮刮掉,“杀青”的来源)

马出生第二年开始生齿,每年两颗,第四年长够八颗叫做齐口,六颗牙的正当年。

鞍马是公马、驭马是母马。

公元前年至前年的西周时期,年平均气温比原来低4℃,生态环境恶劣,北方草原满族南下。组建骑兵是当时的大趋势,不仅有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伯乐相马的典故、郭隗给燕昭王讲千金买马骨的故事,都显示出当时的大势。华夏民族自认天下居中,分出了东夷西狄南蛮北狄,从西北蹦出来的“胡”显然是新的。

秦始皇陵的陶马都是本土马,到了茂陵出土的鎏金铜马、昭陵六骏明显是高头洋马。

昭陵六骏拳毛騧、什伐赤、白蹄乌、特勒骠、青骓、飒露紫,以前都说是因毛色命名。葛承雍从突厥文入手提出了新说法,比如白蹄乌BOTA是“少汗”。我看青骓、飒露紫还罢了,什伐赤明显就是外来语。特勒骠,原来可能还没注意,《长歌行》里的阿史那隼就是特勒(特勤),明显是突厥王室子弟。

传奇宝剑的神话秦始皇生活的时代,文献记载了很多名剑:湛卢、鱼肠、干将莫邪雌雄剑、纯钧、胜邪、巨阙。李斯细数秦始皇拥有的名品,就有太阿之剑。俑坑出土铜剑30余柄。

首是挡(圆形等级高于菱形),防止手滑脱;茎是四棱状,要用木片夹茎缠上丝线形成剑夹防止硌手;纵面不平有血槽;束腰是便于伤口的血流出来、抽剑时候好拔。

佩剑的方式也很重要,汉成帝就在史书中被记载刀剑别在腰带上,流里流气。

《考工记》中记载了30多种手工业制作的规范和工艺,其中“大刃之齐”记载了兵器的原料合金比例,*铜占75%、锡占25%。俑坑出土的铜剑基本符合大刃之齐的配方。

干将莫邪动用童男童女“断发剪爪”投入熔炉,其实俺是了冶炼需要添加剂。

俑坑的宝剑有很多神乎其神的传说,铬盐的高科技,邵安定博士认为可能是剑鞘中的生漆;铜剑压弯反弹、划破19张纸都不知道从哪里传出来的,也不可能去验证;复合剑经过X光已经验证没有接茬。

剑属于短兵器,别想武侠小说里的剑,春秋时期剑一般25厘米左右,所以才能鱼腹藏剑;矛、戈、戟属于长兵器。剑在中原地区上升到百兵之首与战术变化有关,是从车战向步兵战转变的结果。

(宝鸡益门的金柄铁剑,铁的熔点比金高,在木质燃料时代这把剑上铁比金亮眼。)

地下宝库秦始皇陵

陵园位于骊山北麓山脚下,骊山之南是出玉的蓝天,骊山之北涂层中有云母碎片,阳光一照金光闪闪,古人误以为是金子。玉通灵、金主贵,始皇帝选择在骊山北修建陵墓。

秦国迁都咸阳之后,王陵有两组,城西北咸阳塬上发现3处是西陵、城东南骊山脚下发现4+1处是东陵。从昭襄王开始,王陵区已经从西陵迁到了咸阳东的芷阳,宣太后、庄襄王都葬在芷阳。秦始皇陵从大范围上还是属于芷阳区,并不是千古一帝要特立独行。

秦始皇陵园面积是27.5万平方米,杂七杂八加起来一共45万平方米,经常“被吹成”52万平方米,是文物保护面积,不是陵园面积。

秦始皇陵园从内到外布局共四层,地宫之内各层台阶上、封土内及地宫外封土下、内外城之间、陵园之外、兵马俑坑属于第四层,并不是皇帝的“最爱”。

《史记》中记载地宫“穿三泉”,其实地下水对于造墓不是啥好事,如果真有穿三泉,很可能是选址不理想、只能硬着头皮排除万难了。

袁仲一将前后历时38年的修陵工程分为三个阶段,从秦王*元年到二十六年(统一中国)为第一阶段;从成为秦始皇到驾崩为第二阶段,工程规模最大;第三阶段是二世扫尾。

秦陵铜车马,一号高车开道、二号安车坐卧。天子出行的车队有大驾、小驾、法驾三种规格,成语“大驾光临”即来自于此。这组铜车马属于法驾卤簿。

(能把手伸进车内拍摄车窗透光效果的摄影师)

咸阳城迷雾从秦孝公商鞅变法次年迁都咸阳到子婴投降刘邦,咸阳为秦都9世年。咸阳之前,秦人屡次搬家,所谓“九都八迁”:德公迁都雍城时占卜结果是子孙饮马于河东,所谓东征,不如说是东归,秦人和商同源。雍城是为都时间最久的城市,在城郊的雍山上有秦汉两朝大型祭天台,秦始皇亲*大典还是要回雍城办。(虚线圈里是广义上的咸阳,最北部的望夷宫就是指鹿为马发生的地方,望“夷”简直是对抗桥头堡,被架空的秦二世只能在最偏远的宫殿里醉生梦死;完璧归赵的故事发生在章台宫。)传说咸阳城“象天设都”,其实没那么有前瞻性,秦始皇之前六帝遇水搭桥“摊煎饼”式的发展了年,估计到秦始皇开始才考虑把渭水解释成银河。阿房宫遗址中没有发现“红烧土”,没有出土高等级的瓦当,阿房宫没有建成,自然项羽也没有火烧阿房宫。阿房宫建成的只有三面围墙和部分台基,根据现代研究,台基下面居然是个池沼,为什么要选这个地方,这应该是秦国版图的“肚脐”之处。中国古代地图一般是上南下北、左东右西,江东子弟、江左梅郎,指的都是长江以东。咸阳城里找人咸阳塬上有三处秦王公陵园,没挖、挖了也不一定能搞清楚到底是谁的墓,最后以“咸阳秦王陵”申报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嬴*的祖母随葬六匹马的安车——“天子驾六”,她的墓葬中出土了一种已灭绝的灵长类动物遗骸,被命名为“帝国君子长臂猿”。除了贵族墓地,刑徒墓也发现过,在一座乱葬坑里还发现了有欧罗巴人种DNA的人骨。“烂土”里的皇宫“烂土”说的是版筑夯土,夯土技术是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一把钥匙,在公元前年-前年的郑州西山仰韶晚期城址即使用了版筑技术,此后历代建筑外壳有变、核心一直不变。找到夯土不是有墓就是有建筑,“认土”也是考古人的基本功。现代电动夯具留下的痕迹是长方形平面,秦代夯头比较小,形成的夯窝一般是5厘米、圆形的。夯土中还可能有同时代或更早的杂物留存,可以辅助判别年代。“与子同袍”、“与子同泽”,袍泽指的都是内衣,同仇敌忾到内衣都不分彼此。残砖也是宝

(国博藏的龙纹空心砖)

兵马俑坑各个“室”地面全部铺砖,咸阳城、秦始皇陵、宝鸡南湾遗址的砖上物勒工名写的砖厂和工人完全一致,统一制作和调拨。砖上模印的纹饰、尤其是组合模印的技术,德国学者雷德侯写了一本书就叫《万物:中国艺术中的模件化和规模化生产》,倍加推崇。凤翔雍城战国早期秦人墓出土了一枚“忠仁思士”印章,这是典型的儒家思想。儒家在秦国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境遇,从来没有停止活动。秦国培养官吏有本书叫《为吏之道》,所言及的五善、五失、讲礼、重民、德*,均来自儒学。“骨”惑人心的一次发现这章讲在咸阳城宫殿核心区米发现了一个手工业骨器制作工厂,都是*牛骨制的非必需品。秦始皇陵出土石铠甲后,考古人员找来相同的石材,解石、打眼、磨边、编缀,发现完成一领块石片组成的铠甲需要-天。国库发掘·编磬在咸阳城遗址发现了带有“乐府”二字的石磬,给咸阳城的发掘打了一剂强心针。小知识:磬各部分名称如下:罄作为乐器起源于远古时期,先民们劳动之余敲击石头,装扮成各种野兽的形象跳舞助兴,“击石拊石,百兽率舞”逐渐成为原始的祭祀仪式。后世长期误以为“乐府”是汉代所创,秦始皇陵出土了乐府钟、“乐府令丞”封泥,证明秦就有乐府机构。

(可惜乐府钟被盗就把“乐府”二字锉掉了)

传大禹治天下时推行“五音听*”制度,悬挂钟、鼓、磬、铎、鞀(音“陶”),用来处理不同的*务,比如敲钟建言献策,后来历代衙门口的“击鼓鸣冤”就是遗留。

国库发掘·封泥

(咸阳城遗址出土的封泥)

年7月至年12月,对咸阳城遗址的一座库房发掘了两年半。出土的"大某缯官”封泥,可能是“大内”或“大府”,“缯”是丝织品的总称。封泥:简单点的揪一块泥直接使用,讲究点的使用封泥匣,相当于今天的信封,才有“一封信”里“封“这个单位。封泥是办公耗材,当时有专门人员管理,东汉时期甘肃武都郡的紫色泥是御用品。土壤中是否还有丝织物的微量物质,今天可以通过酶联免疫技术来检测。结合府库遗址出土的封泥和周围发现的水池和水管,这个府库很可能存放的是丝织品。说到防火,我们都听过秦朝路边乱扔垃圾要在脸上刺字的事情,其实殷商时期就有“弃灰于公道者,断其手”的律法,这不仅是乱扔垃圾,还容易“死灰复燃”引起火灾。汉墓中出土一些陶质水井明器,有时候会在井栏上印着“东井”和“灭火”,“东井”指的是二十八宿之一的井宿。“中央银行”的钱版

在垃圾堆里找到了半两钱的范。

脱模成范,以范成器,纹饰凸起的是模、下凹的是范,最后铸成的器物又是纹饰凸起。我们常说铜钱的形状象征天圆地方,有一则故事,孔子的一个学生问孔子天圆地方是不是真的,曾子抢答,那大地不就空出四角了么。“天道曰圆,地道曰方”,指的不是形状而是哲学。钱币的圆形是为了便于携带,中间的方形是打磨毛刺时候中插木棍。先秦时期各国货币有多种,都来自日常生活。外圆内方的钱币造型并没有那么多附会,首创之功也不该归于秦始皇。渭河岸边有秘密考古报告或简报的插图叫线图,通过直角坐标正投影的方式绘制,以正投影体现外廓,以剖面表现内部结构。作者选了《秦都咸阳考古报告》中的一件窖藏所处的器座,联想到山东淄博西汉齐王墓曾出土的一套三件鎏金银盘的纹饰和咸阳残器座如出一辙。秦宫旧物如何流到了齐地,可能是战争也可能是赠予。这章标题所谓“渭河边的秘密”,是指下咸阳城宫殿区西南四公里渭河摊地的盗墓者穿着潜水服寻宝。青铜诏版显圣意

秦始皇二十六年和二世元年时期都颁布过诏版,常看展的都看过实物,有的是二帝双诏,诏版咸阳城遗址先后出土过五块,全国林林总总有二十多件。

(二世诏版四边中部外伸,补续了20个字)

能看出两个诏版都是比较随意的,看看王莽时期的就“拘谨”了很多,内容上也火星、木星、阴阳五行,佶屈聱牙、规天矩地,毕竟名不正言不顺,总要附会一番。

现在经常提到,兵马俑可能有西方人参与制作,中国没有刻石传统,秦始皇刻石应该是从西方学的,联想到居鲁士圆柱,秦始皇诏版未必是学波斯。诏版就是为了向基层广而告之,这个从晋在鼎上刻《刑书》、商鞅徒木立信就开始了。

一条穿越时空的隧道

时空隧道指的是修建西安北至机场城际轨道时发现了一座陆丑墓,虽然墓主人没什么大作为,墓里出土了东西方交流的产物如金银币等。

(这是一条能看到秦咸阳宫宫殿夯土、刘邦坟冢的线路,

摆旗寨站——传说白起曾在这里摆旗点将)

扩展阅读

《欧亚草原东部的金属之路》

秦陵权威是已故的段清波,在央视讲过《秦陵·尘封的帝国》

咸阳博物馆、咸阳宫遗址博物馆

投喂熊猫

1
查看完整版本: 读书笔记秦始皇的兵与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