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第一跖骨干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
第一跖骨较其他跖骨粗大,骨折发生率低,但第一跖骨是支持体重的重要骨骼,如有骨折,应尽量恢复其解剖轴线,使能恢复负重功能。直接暴力打击足背可以发生足背皮肤严重的挫伤和撕裂伤,足部迅速肿胀,影响血循环。骨折远端可移位至骨折近端的跖侧形成重叠畸形;跖骨颈骨折时,在骨间肌的牵拉下,跖骨头可明显移位转向跖侧。操作步骤:
(1)切口:沿第一跖骨背内侧骨折端纵行切开,长约4cm。
(2)显露: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深筋膜,牵开姆长、短伸肌腱,剥离骨膜,暴露骨折断端。
(3)骨折复位:以复位钳、巾钳或皮钳固定两断端,通过纵向牵引,根据骨折暴力方向,采用逆暴力方向原则复位。
(4)固定:在跖骨背、内侧,根据骨干形态、骨折线方向,选择合适钢板(长度以两断端各留2~3个螺孔为宜),贴合良好后,加压断端轴力,依次植入螺钉,测试固定稳固有效,断端无松动(图1)。粉碎性骨折,可采用迷你外固定架固定。
图1:第一跖骨干骨折钢板螺钉内固定(5)冲洗、缝合:生理盐水冲洗手术口,电凝止血,分层缝合,关闭切口,无菌敷料加压包扎。术后处理:术后使用抗生素预防切口感染,用药不超过24小时,定期更换敷料观察伤口。术后2周拆线,术后即可穿足踝外科前足减压鞋,在专科医师指导下部分负重行走,待骨折愈合后可全部负重行走。
评述第一跖骨较其他跖骨短而粗大,成足内侧纵弓的一部分,与第二跖骨间缺少韧带连接,从而可以孤立运动,骨折后可导致足弓形态改变。治疗的关键是达到骨折解剖复位,坚强固定,恢复正常的足结构和足功能。钢板可用于横行或轻微粉碎性骨折,对于骨干部位粉碎或是开放性骨折,则可以应用外固定架治疗。02
第二至四跖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
第二至四跖骨骨折多为应力性骨折。处于绝经早期骨质快速吸收期的女性,以及芭蕾演员和常进行冲刺、跳跃活动的运动员是此类骨折的好发人群。第二、三、四跖骨的近端骨折,需要进一步检查以确定是否存在Lisfrance关节复合体的不稳定,推荐使用负重下的应力位X线检查。其中,第二跖骨近端的应力骨折属于特别难以处理的一类骨折。非手术治疗可以使其症状缓解,但存在骨折不愈合的可能,需要手术治疗(经过手术固定后治愈)。若第二跖骨应力骨折呈背伸位畸形愈合,身体重量可转移至第三跖骨,使第三跖骨存在发生应力骨折的危险。操作步骤:(1)切口:沿第二至四跖骨背侧两跖骨之间纵行切开,长2~4cm。(2)显露: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深筋膜,牵开趾长、短伸肌腱,剥离骨间背侧肌,切开、剥离骨膜,暴露骨折断端。操作时注意保护跖间神经、血管。(3)骨折复位:以复位钳、巾钳或皮钳固定两断端,通过纵向牵引,根据骨折暴力方向,采用逆暴力方向原则复位。(4)固定:根据情况选择克氏针或钢板螺钉固定(图2)。图2:第二至四跖骨骨折术前与内固定X线影像。A:术前;B:克氏针内固定;C、D:钢板螺钉内固定。克氏针内固定:经跖骨远折段髓腔向远端钻入克氏针,穿出跖骨头关节面,穿出皮肤,至克氏针近端达骨折断端;进行骨折复位后维持,克氏针逆行穿入近折端髓腔,达跖骨基底部。测试固定稳固有效,断端无移位、无松动。
钢板螺钉内固定:在跖骨背、内侧,根据骨干形态、骨折线方向,选择合适钢板(跖骨干骨折选直形板,长度以两断端各留2~3个螺孔为宜;跖骨颈骨干选“T”形板),贴合良好后,加压断端,依次植入螺钉,测试固定稳固有效,断端无松动。
(5)冲洗、缝合:生理盐水冲洗手术口,电凝止血,分层缝合,关闭切口,无菌敷料加压包扎。术后处理:克氏针不能达到坚强固定,手术后穿前足减压鞋4~6周,在此期间前足不能负重。术后6~8周X线摄片显示骨折断端已有连续性骨痂时可拔出克氏针,此时仍需穿足踝外科鞋并逐渐负重行走,骨愈合后方可完全负重行走。术后1~2天更换敷料,防止术口感染;术后2周拆线。评述理想的固定是用克氏针轴向髓内固定,因为其切口小,操作容易,对软组织的干扰少。但是如果跖骨头、颈部的骨折有明显短缩、旋转或侧方移位时,考虑到关节要被切开进行固定,最好还是用钢板固定,以便使任何关节都可在术后及早进行功能锻炼。一般来说,如有长度短缩或旋转不稳定,则需钢板固定。03
第五跖骨近端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近年来,对第五跖骨近侧端骨折给予了更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