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有了皇帝这个职业,中国历史上有记载并得到认可的皇帝共有人,除了那些死无葬身之地的,其他基本上都有规模宏大的墓葬。生前享受了世上最为奢华的权力与生活,死后自然也要想方设法把这一切带进坟墓,好继续在阴间延续曾经的生活。
于是,大部分皇帝在登基以后就开始为自己死后的安眠之地做打算了,运气好的,生前寝陵就可以做好,死前还可以去自己的最终目的地看看;而那些运气不好的,寝陵还没有建好,就一命呜呼了,但这也不影响后辈为其继续完成任务。
中国古人的殡葬,讲究厚葬奢靡之风,大户有钱人家死后,金银财宝陪葬无数;皇帝之家更不用说了,几乎是什么宝贝就放什么,比如在唐朝,就有着李世民把珍贵的《兰亭序集》本尊带进了自己的坟墓的传说,害得后人无法一睹其真容。
这么多的宝贝,自然也激起了盗墓者的欲望,盗墓与防盗之间的较量从来没有停止过。作为寝陵的主人来说,就会让建造的工匠们用尽一切办法,确保寝陵的安全,当然,最万无一失的,还是把完工后把工匠杀个一干二净。
这么说吧,没有那个皇帝希望死后被人盗墓,更没有那个工匠希望被闷在皇帝的地宫里出不来,当然,也没有皇帝愿意让工匠来给自己殉葬,因为在皇帝眼里,他们没有那个资格,皇帝殉葬要的是嫔妃。
但如果不能让皇帝安心长眠,工匠那也是难逃一死的命运,帝陵完工之日,就是工匠毙命之时。所以说,这就需要皇帝和工匠之间寻找一个可信可靠的平衡点来解决这个老大难问题,这自然需要非常高超智慧和技巧。
好在古人并不缺乏智慧,尤其是在生死面前,更能爆发出超乎常人的智慧。他们设计出了极其巧妙的机关,既能让皇帝安心,也能让自己有机会逃出生天。
这样的机关最主要的核心就是,能够在最后一个工匠离开之后,让盗墓者或者其他任何人都无法打开皇帝的陵墓。
当然这个过程是漫长的,经过了无数工匠在生死边缘的长期实践才逐渐完善起来。
那么,一般情况下,这些为皇帝建造寝陵的工匠们的命运都是什么呢?翻遍历史记载,明确记述工匠全部被杀的,只有三个,一个就是始皇帝墓,第二个是至今踪迹全无的成吉思汗陵,第三个就是不是皇帝的皇帝慈禧太后。
太史公在《史记·秦始皇本纪》里有这样一段让人毛骨悚然的描述:
“葬既已下,或言工匠为机,臧皆知之,臧重即泄。大事毕,已臧,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臧者,无复出者。”
历史传说,为秦始皇造陵园的工匠不计其数,至少数万,这么多人屈死在秦始皇陵里面,残暴的秦王朝也二世而亡,始皇帝千秋万代的算盘,终究是梦一场。
成吉思汗在死后,做得更绝,不但杀了所有的工匠,而且把埋骨之地夷为平地,经过历史的风尘,早已经无所寻迹。自然,蒙古人的元朝也短命而亡。
慈禧太后这个老妖婆就不要说了,杀了工匠,自己也没好下场,寝陵还是被大*阀孙殿英给掘了,自己也落了个尸身被毁的下场。
当然,也有更为狡猾的,比如魏武帝曹操,就设了七十二疑冢,曹操究竟埋在哪里,至今还是个谜。
其他的皇帝陵,是否还有坑杀工匠的,历史上并没有记载,估计也是没有了,毕竟历史是在进步,皇帝也是人,人家帮你把陵墓修好了,反过来再把工匠干掉,那样良心会疼的。
有些皇帝是把工匠们集中管理起来,不能与外界接触,直到他们最终死去为止。虽然活得并不自由,但总比被闷死在墓穴里面好太多了。
当然,也有运气好的,干完活就获得了自由,但这个是有苛刻条件的,那就是工匠们必须得拿出让皇帝不杀自己的理由,确保寝陵不被盗掘,工匠们自然要使出浑身解数来满足这个基本要求,于是各种巧妙的机关应运而生。
最为著名的办法,就是自来石和球石。
我们在盗墓类的影视剧和小说里面,实际上就已经多多少少看到过这样的场面,盗墓贼发现了一处大型墓葬,但那个墓葬的大石门太难打开了,除了石门本身异常沉重之外,石门背后就是因为设计了自来石或者球石,在门后卡死支撑着,靠人力在前面推根本没有可能打开的。
那些给皇帝造完寝陵后自由生还的工匠,就是得益于这种设计。
那么,什么是自来石或者球石呢?实际上原理是一样的,只是作为支撑的物件形状有区别而已。
小时候生活在农村的人们可能都有这样的经历,晚上睡觉的时候,先把门关好插上门销,然后用一根木板或者木棒之类的物品,从门后死死地顶着门板,防止门被人或者野兽从外面推开,然后才能放心安稳地睡觉,这个支撑的木板或者木棒,其思路就是来自自来石。
而在寝陵完工,老皇帝安葬以后,放置自来石或者球石的任务,就交由最后一个离开寝陵的工匠来完成了。
一方面,这个机关要设计得天衣无缝,完美无缺,而且便于操作,另一方面,这最后一个工匠也必须是经验丰富、胆大心细、心理素质高超之人,在其他全部人员均离开寝陵以后,由其来实施寝陵关门闭锁的最后一道程序,关门释放自来石或者球石,自己也从容地走出来,重新自由呼吸外面的空气。
采用球石封门的方式,相对简单些。其原理就是在墓门里面,做成一个斜坡石面,再在靠近门槛处凿出适合球石直径的沟槽,先把球石放在沟槽的顶部,然后用敞开的墓门暂时把球石挡住。
待老皇帝的安葬程序全部结束,其他人员均离开以后,最后一个工匠就会把墓门慢慢关闭,球石失去墓门的支撑,就会随着墓门的关闭往下滚动,待墓门完全关闭,那个球石恰好落在了下面的深沟槽里面把墓门顶死,球石被死死地卡着,从外面断无可能推开墓门,这样一来,老皇帝就可以安心在里面永远歇息了。
而来自石设计,原理和球石设计差不多,只是顶死墓门的方式有差异。
自来石是条状的结实异常的石板或者石条,其下部事先安放在墓门里面的凹槽里,上部靠在还没有闭合的墓门上,待安葬的一切程序完毕,最后一名工匠出来的时候,将墓门慢慢关闭,后面的石条,也就是自来石会慢慢地顺着墓门滑落,直到墓门完全闭合,那自来石也会完全落入事先设计好的墓门后面的卡槽中,这样,想靠人力从外面推开墓门,自然也是痴心妄想了。
那么,自来石封闭墓门以后,寝陵就真的打不开了吗?炸药暴力破坏的方式自然被排除在外。实际上,自来石设计虽然精妙,但还是可以打开的,关键是你得了解自来石的结构原理,自然就可以找到破解之法。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在对明朝万历皇帝的定陵进行发掘的时候,考古工作者就设计了一个极为巧妙的钥匙,顺利地把顶在墓门的自来石给破解,打开了万历皇帝的寝陵。
这把钥匙就是“拐钉钥匙”。
顾名思义,拐钉钥匙,其头部肯定是带拐弯的。就是用一条长钢筋,把头部折成一个∏形,尾部折成便于掌握用力的形状。
考古人员先是把这种拐钉钥匙竖起来插入墓门的门缝中,然后慢慢移动,反复摸索,最终把钥匙的∏形部分套在自来石的顶部,然后用力推开自来石,这样墓门就被顺利地打开了。
这就是所谓的,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吧。
所以说,那些一心只想在死后依然可以享受至高无上权力的皇帝们,无论生前死后做了多大的努力,想要避免自己的寝陵被后人破坏打开,实际上是不切实际的幻想,再精密的设计,只不过是增加了打开的难度和时间,如果人们想要打开,办法还是有的,想要摆脱被后人折腾的命运,还是赤条条地来赤条条地去光棍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