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骨骨折复位后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这例剑突下隐痛,99的医生都误诊了
TUhjnbcbe - 2021/10/12 3:37:00

病史

男,45岁。

因“反复剑突下隐痛不适10余年”入院。

10余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剑突下隐痛不适,无发热畏寒、恶心呕吐、反酸嗳气、腹胀腹泻等不适。患者未予重视,平素口服质子泵抑制剂,但上述症状仍反复发作。

既往体健。

查体未见明显阳性体征。

图像

影像所见

胃底见一大小为24mm×17mm类圆形软组织密度影,向腔内突入,密度均匀,CT值为49HU,边界光整,胃壁外缘光整胃周间隙未见异常密度灶;

增强扫描后病灶轻度强化,CT值约为60HU。

从以上影像看,病灶似乎位于胃腔内,但仍需与胃腔外病灶进行鉴别。

超声内镜所见

左侧卧位胃底未见明显隆起,改平卧位后胃底大弯前壁侧可见粘膜下隆起,表面完整,色泽如常,见隆起处固有肌层中等回声团块,切面大小3.2*1.4cm,边界清楚,内部回声大致均匀。

沿病灶边缘5mm处前壁小弯侧先用钩刀沿病变一侧预切开,达全层后改用IT刀行病变半环周全层切开,胃壁全层预切开后病灶隆起不明显。

予活检钳、带牵引线钛夹夹持预切开组织一端充分暴露浆膜面后仍未见瘤体,反复探查后未见明显病灶。

因此,该病灶位于胃腔外或来源于其邻近器官。

术中所见

术中探查肝胆胰脾、网膜、小肠未见明显转移,肿块位于左肝外侧叶三角韧带处,大小约2*2cm,紧贴胃壁。

病理

(左肝三角韧带处)血管瘤(大小2.0×1.6×0.6cm):CD31(+),CD34(+),D2-40(-)。

小结

中年男性,因“反复剑突下隐痛不适10余年”入院。

入院查腹部增强CT可见胃底类圆形软组织密度影,向腔内突入,密度均匀。

结合病史及影像应该考虑良性病变。

但由于影像的引导,

首先会让人考虑胃来源的良性病灶:

胃平滑肌瘤?胃脂肪瘤?胃间质瘤?

接下来通过胃镜反复探查都未见病灶。

因此,需考虑病灶可能为腔外型或者来源于胃底邻近器官病灶的压迫。

经手术探查后发现该病灶为位于肝左侧三角韧带的占位,

后病理证实为血管瘤,属于良性病变。

至此,迷雾终于解开。

肝血管瘤一般位于肝包膜下,也可深居于肝实质内,位于肝左侧三角韧带的罕见,仅见个案报道。

该肿瘤是最常见的肝良性肿瘤,据Adam等统计占肝良性肿瘤的84%。好发与女性,多见于30~60岁。

临床上可无任何症状,巨大肿瘤可出现上腹部不适。肿瘤破裂时可引起肝脏出血。

肝海绵状血管瘤可单个或多发,大小为5~10cm。

病理上,瘤体由血窦组成。

肿瘤境界清楚,由蜂窝状薄壁血管腔构成,呈膨胀性生长,表面分叶状,紫红色或暗红色,质软,有条索状纤维包膜包裹,切面呈海绵状或蜂窝状的含血腔隙,常可见大小不一的灰白色纤维硬化结节。

如肿瘤发生纤维化、钙化,整个血管瘤呈灰白色纤维硬化性结节,则称为硬化性血管瘤。

镜下肿瘤结构比较单一,由大小不等、相互交通的大的薄壁血管腔组成,管腔衬以单层扁平内皮细胞,腔内充满血液,管壁常因纤维化而不同程度增厚,血腔内可见血栓及钙化点。周围肝组织内常有散在的血管瘤小灶或高度扩张的血管团。该瘤生长缓慢,未见恶变报道。

通过本病例,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影像定位对于临床的诊治至关重要,这能够帮助临床医生少走很多弯路,而这往往也是影像的难点所在。

编辑

一颗桩

作者:木木proyl

题图来源:Shutterstock

投稿及转载邮箱:radiology_dxy

foxmail.
1
查看完整版本: 这例剑突下隐痛,99的医生都误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