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中考,南京一位家长陪孩子“突击”练习跳绳后,小腿疼了两个多星期,到医院检查发现是隐匿性骨折。
医生介绍,由于这位女士很久没运动,运动强度超过骨骼的耐受限度导致骨折。医生同时提醒:长期不运动、体重超标人群不适合一开始就靠跳绳减肥。
除了新闻中提到的“隐匿性骨折”,突击式运动还可能带来这些伤害。
因为身体活动是指骨骼肌收缩产生机体能量消耗增加的活动。进行身体活动时,心跳、呼吸加快,循环血量增加,代谢和产热加速,这些反应是产生健康效益的生理基础。身体活动对健康的影响取决于活动方式、强度、时间和频度。
正确的认识运动误区,按照正确的方式方法进行运动才能真正收获健康。在身体活动过程中,您是否存在以下这些情况?
误区1:体力劳动者不用运动
体力劳动不能代替体育运动。不论哪种体力劳动,身体常常只能按照某种固定的姿势来活动,只有参加活动的那部分骨骼、肌肉能够得到锻炼,其余部分则得不到锻炼,负担过重的肌肉还容易出现疲劳,发生劳损。
劳动之余开展适当的体育运动,不仅可以实现全身锻炼,还有助于消除体力劳动造成的局部疲劳。
误区2:生病了也要坚持锻炼
患了感冒或者身体不适时,应暂停身体活动,或者减少运动量。否则不利于疾病康复,甚至会加重病情,延长病期。
如果在运动中出现眩晕、胸闷、胸痛、气短等症状,应立即停止一切活动,必要时应向周围人求助或者拨打急救电话。中老年高风险人群尤其应注意,避免因运动诱发猝死。
误区3:跑步是万能的
跑步不能代替其他运动方式。仅仅跑步并不能够满足身体锻炼的全部需求。慢跑属于有氧运动,对心肺功能很有好处,并且能够消耗大量的热量,有助于减脂肪。但慢跑也是一项重复性很高的运动,身体机械地重复着单一的动作,有可能给某个关节或某块肌肉带来负担和伤害。
应该尝试交叉训练,也就是在跑步以外搭配其他种类的运动。例如,周一打篮球,周三打网球,周四在健身房使用椭圆跑步机等。
误区4:只要是锻炼,什么形式都行
做运动应根据身体条件量力而行。
例如,膝关节有骨性关节炎及退行性改变者,不适合爬山、爬楼梯、深蹲等活动;高血压、心脏病患者不适宜进行过于剧烈的运动。慢性病患者做高强度运动前应咨询医生。
误区5:一开始锻炼就采取大强度的锻炼方式
身体活动的强度应该逐渐增加。从低强度、短时间、简单动作开始,让身体逐渐适应运动强度,半个月后再逐渐增加运动强度和运动时间,动作也要由易到难。
如果突然开始高强度运动,身体难以适应,会出现严重的疲劳感,引发运动损伤,难以坚持长期锻炼,甚至发生心脑血管意外。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