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余是一位初三的学生,经历了3个月的疫情,一直在家上网课,基本上未出过家门,更谈不上运动或跑步了。疫情平稳,学生开始复学,为了能在中考的体育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加强体育训练是复学后必不可少的一课。每天早上的跑操,体育课的米冲刺让小余感觉到右大腿下段有些疼痛,家长觉得那是太久没有跑步了,休息一会可能就好,于是让小余休息了一周。在休息的一周里,疼痛稍有缓解,一周后,小余继续跑步,右大腿下段疼痛加重了,甚至休息的时候也会感觉到钻心痛。
小余到了骨科门诊,门诊医师予x光片检查,未见明显骨折征象,建议回家休养,避免距离运动。再次休息一周,一周后跑步,疼痛继续较重,家长带着小余回到骨科,医生予磁共振检查,发现股骨下段应力性骨折。
疫情之后,报复性消费、报复性旅游、报复性存钱……“报复性”系列词汇爆红网络。随着疫情平稳,体育运动设施开放,“报复性运动”逐渐增加。
股骨中下段的应力性骨折与“报复性”运动有关。
什么是“报复性运动”?
网络上比较潮流的注解:泛指经过长时间的隔离,一出门就急切地想要去运动,来释放无处安放的躁动和活力。
身体在长时间的“运动停摆”之后,心肺功能和基础代谢能力都会下降,骨骼肌肉的运动能力下降,人的耐力和体力也会不如从前。这时候就容易出现“报复性运动”损伤。
“应力性骨折”是啥玩意?
年,姚明在宣布退役的发布会上说,我的左脚第3次应力性骨折,我不得不离开赛场……我将要结束自己的运动生涯,正式退役。
应力性骨折又称疲劳性骨折、积累性劳损。是一种过度使用造成的骨骼应力损伤,当肌肉过度使用疲劳后,不能及时吸收反复碰撞所产生的震动,将应力传导至骨骼,这样长期、反复、轻微的损伤导致特定部位的骨裂或骨折。简单得说,这就是“累”出来的骨折。这种骨折约占运动损伤的20%。
美国运动医学医师乔丹.梅茨尔说,骨骼需要时间来适应跑步时更大的负重,如果骨骼没有足够的时间来适应,压力就会造成骨折。学生的骨密度和骨强度尚未发育完全,加上疫情期间长时间不运动或运动量减少,突然增加了过大的运动量,肌肉耐力超过了极限,协调能力下降,保护能力下降,导致肌肉、韧带损伤。
应力性骨折最常见于下肢骨,因为下肢骨骼在负重过程中需要承担更多的应力;对于跑跳运动较多的学生而言,股骨中下段、胫骨中上段、股骨颈的应力性骨折多见。有研究表明,跑步期间的胫骨应力峰值比行走期间的胫骨应力峰值大3倍以上,也就是说跑步比行走更具应力性骨折的风险。
应力性骨折通过X线往往无法发现问题,需要医生通过病史、症状、体征及磁共振(MRI)检查来确定诊断。
自我检查:
通常没有剧烈碰撞或摔倒,当你过度运动后,某个部位的疼痛感并非普通的酸痛感,你就需要注意了;
疼痛通常发生在特定部位,按压局部的骨头(是骨头,并不是肌肉),如果骨头产生异常刺痛或钻心痛,这可能是应力性骨折的信号。
疼痛部位可能会出现肿胀。
早期:特定部位疼痛会随着休息一段时间而自然消失,再次运动时可能再次出现。
中期:疼痛在训练初期就出现了,且需要休息很长时间才能缓解
后期:疼痛持续存在,长期休息仍无法缓解。
运动医学医生的建议:
1.制定锻炼计划,循序渐进。
我们都明白“一口吃不成胖子。”,所以在恢复体育运动时切忌操之过急。可以参照一下“科学健身金字塔”,根据需求,选择合适的项目,控制适当的时间,畸形科学、安全、有效的锻炼。从较小运动量开始,逐步加大运动量,避免长时间过分集中的跑、跳、后蹬等练习。
2.做好热身运动,拉伸肌肉。
在正式训练之前,可以安排一段时间的过渡性训练,让心肺功能、骨骼肌肉得到适应。散步、慢跑等低强度有氧训练都是很好的过渡性训练。肌力训练不仅有助于强化骨骼,还能增强身体主要吸震器-肌肉。
运动前:热身10分钟左右,唤醒身体机能,恢复肌肉张力,提高肌肉耐力,防止运动损伤。
运动后:拉伸10分钟左右,提高血液循环,排除乳酸堆积,缓解人体疲劳,增加身体柔韧性。
3.量力而行,做到“形劳而不倦”。
古人讲究“形劳而不倦”,运动需要适度,第二天起来以“不感到疲倦”为度。古人曰“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一方面说明了“动则不衰”的道理;另一方面也强调“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以及“过犹不及”的道理;说明运动锻炼要持之以恒地进行,不应急于达到想要的效果而过量运动。
活动量:刚开始从低强度的散步、慢跑等运动开始,逐渐过度到长跑,最后再进行剧烈的对抗性、竞技类运动。
训练的时间:青少年学生建议刚开始的运动时间控制在30-40分钟,每周运动3次。
4.补充营养,适当休息
确保饮食中有足够的钙和维生素D来增加骨密度,特别是处于长身体的少年、儿童。牛奶、鸡蛋、绿色蔬菜都是不错的选择。
5.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