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宁芝
一个拥抱就能把肋骨“折断”,打个喷嚏就会把脊柱“震折”?这可不是开玩笑,而是真实发生的新闻。为什么会这样?原来是患有骨质疏松症。
多少岁后开始补钙?老年骨质疏松有什么误区?我们采访到医院老年医学科和内分泌科专家。
罗庚秀
“当我们体内的骨含量减少,骨微结构出现损坏,就会导致骨头的脆性增加。”医院老年医学科护师罗庚秀告诉记者,骨质疏松症是中老年最常见的骨骼疾病,有骨质疏松的人,常常会出现疼痛,身长缩短、驼背和极易骨折的情况。
第一,疼痛。老年骨疏松症,以腰背痛多见,占疼痛患者中的70%-80%。疼痛在仰卧或坐位时疼痛减轻,直立时后伸或久立、久坐时疼痛加剧,日间疼痛轻,夜间和清晨醒来时加重,弯腰、肌肉运动、咳嗽、大便用力时加重。有部分骨质疏松老年患者出现全身烧灼感,很难受。
第二,身长缩短、驼背多在疼痛后出现。很多老年人身长缩短,就是因为骨质疏松原因。因为脊椎部位是身体的支柱,负重量大,容易压缩变形,使脊椎前倾,背曲加剧,形成驼背,随着年龄增长,骨质疏松加重,驼背曲度加大,身长越短。
第三,骨折是骨质疏老年松症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并发症。一旦发生骨折,特别是髋部骨折、脊柱骨折,致死率、致残率都较高。
“骨质疏松预防重于治疗,而且越早越好。“罗庚秀指出,人体在30岁左右骨量就会达到峰值,之后就会开始下降,趁着年轻应该多补钙,年纪大了以后,骨松可能性就会低一些。“可以多吃一些含钙高的食物,如鸡蛋、牛奶、青菜、鱼肉、鸡肉等,特别注意,补钙的同时需要补充维生素D,这样才能促进钙质的吸收和利用。”医院也有专业的“骨密度检测”仪器,若确定是骨质疏松,应配合医生进行专业的药物治疗。
“医院内分泌科目前是中国骨质疏松症科普教育基地,通过世界骨质疏松日患教义诊活动等,呼吁大家重视骨质疏松预防,降低新发骨折及再次骨折的风险,改善骨质疏松症患者的生存质量。”医院内分泌科曹洪义主任说,患上骨质疏松症,进行早期干预、合理诊治,可大大减少医疗资源的耗费,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知识多一点//
防治骨质疏松症有哪些误区?
第一,喝骨头汤能防止骨质疏松。实验证明同样一碗牛奶中的钙含量,远远高于一碗骨头汤。对老人而言,骨头汤里溶解了大量骨内的脂肪,经常食用还可能引起其他健康问题。要注意饮食的多样化,少食油腻,坚持喝牛奶,不宜过多食入蛋白质和咖啡因。
第二,治疗骨质疏松症等于补钙。简单来讲骨质疏松症是骨代谢的异常(人体内破骨细胞影响大于成骨细胞,以及骨吸收的速度超过骨形成速度)造成的。因此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不是单纯补钙,而是综合治疗,提高骨量、增强骨强度和预防骨折。医院进行诊断和治疗。
第三,骨质疏松症是老年人特有的现象,与年轻人无关。骨质疏松症并非是老年人的“专利”,如果年轻时期忽视运动,常常挑食或节食,饮食结构不均衡,导致饮食中钙的摄入少,体瘦,又不拒绝不良嗜好,这样达不到理想的骨骼峰值量和质量,就会使骨质疏松症有机会侵犯年轻人,尤其是年轻的女性。因此,骨质疏松症的预防要及早开始,使年轻时期获得理想的骨峰值。
第四,老年人治疗骨质疏松症为时已晚。很多老年人认为骨质疏松症无法逆转,到老年期治疗已没有效果,为此放弃治疗,这是十分可惜的。从治疗的角度而言,治疗越早,效果越好。所以,老年人一旦确诊为骨质疏松症,应当接受正规治疗,减轻痛苦,提高生活质量。
第五,靠自我感觉发现骨质疏松症。多数骨质疏松症病人在初期都不出现异常感觉或感觉不明显。发现骨质疏松症不能靠自我感觉,不要等到发觉自己腰背痛或骨折时再去诊治。高危人群无论有无症状,应当定期去具备双能X医院进行骨密度检查,有助于了解您的骨密度变化。
第六,骨质疏松症是小病,治疗无须小题大做。骨质疏松症平时不只是腰酸腿痛而已,一旦发生脆性骨折,尤其老年患者的髋部骨折,导致长期卧床,死亡率甚高。
第七,骨质疏松症治疗自己吃药就可以了,无需看专科医生。对于已经确诊骨质疏松症的患者,医院,接受专科医生的综合治疗。
第八,骨质疏松容易发生骨折,宜静不宜动。保持正常的骨密度和骨强度需要不断地运动刺激,缺乏运动就会造成骨量丢失。体育锻炼对于防止骨质疏松具有积极作用。另外,如果不注意锻炼身体,出现骨质疏松,肌力也会减退,对骨骼的刺激进一步减少。这样,不仅会加快骨质疏松的发展,还会影响关节的灵活性,容易跌倒,造成骨折。
第九,骨折手术后,骨骼就正常了。发生骨折,往往意味着骨质疏松症已经十分严重。骨折手术只是针对局部病变的治疗方式,而全身骨骼发生骨折的风险并未得到改变。因此,我们不但要积极治疗骨折,还需要客观评价自己的骨骼健康程度,以便及时诊断和治疗骨质疏松症,防止再次发生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