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骨骨折复位后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山川志趣家国情怀纪念我的父亲李吉均
TUhjnbcbe - 2025/3/22 22:24:00
著名白癜风专家 http://nb.ifeng.com/a/20180619/6664841_0.shtml

年7月21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地理与地貌学家李吉均逝世,享年87岁。大师远去,精神永存!

为缅怀李院士的“山川志趣、家国情怀”,李吉均院士之子、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李丁撰写此文,谨以缅怀与致敬!

——编制按

李吉均

时光飞逝如电,今天举目凝视父亲的遗像,已是周年纪念日。

我敬爱的、亲爱的父亲离开我们一年了,无限哀思涌上胸怀。情深悲切,伏案洒泪撰成此文,为了深情缅怀父亲的“山川志趣、家国情怀”。

照片上、视频里,父亲的音容笑貌历历在目,我们怎么也不愿相信父亲已经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一年来,从失去亲人的悲痛中走过,陪伴着父亲的灵位我们依然沉浸在无限的回忆和深切的思念之中。

一、父亲的讲述

父亲用他宽广的胸怀和慈祥的父爱呵护着儿女家人,也无数次给我们讲起他起伏跌宕而又、追求卓越的一生。

年.父亲出生于四川彭州市一个书香门第大家庭。幼年时期的父亲,在军阀混战、兵荒匪患的年代度过。虽是大户人家,也不经乱世。家道中落,也是衣食艰辛。祖母爱子有方,用尽全部心血供儿子读书立业长大成人。父亲不负期望,自幼聪颖懂事,又勤奋好学。启蒙读书,成绩优异,屡受嘉奖。一次因考得全年级头名,二爷奖励一块银元,自此父亲不仅学习更加勤奋,而且每每过年都会第一个去给二爷磕头拜年,对二爷膝下子女也呵护有加。父亲知恩图报,尊老爱幼,很早就表现出传统的优良品格。

父亲的少年时期在抗日的烽火和解放战争中成长。在我伯父的影响下,解放前夕就热心参加进步组织活动,秘密阅读《共产党宣言》,积极参加迎接解放的各项活动。高中时期成为彭州(县)中学第一任中国共青团支部书记、学生会主席。在国家建设最需要科技人才的时期,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学习,树立了报效祖国、为共产主义奋斗的崇高目标。

二、志在高山流水

青年时代的父亲求学在南京大学地理系,不仅成绩优异,而且已经表现出优秀的组织才能。身为班长,号召同学们为国家发展建设需要而热爱专业、热爱学习,组织同学们积极锻炼身体,争取为国家做出更大贡献。毕业时成为南京大学全校七个优秀大学生之一,是地理系唯一的优秀大学生。

年父亲大学毕业,孤身一人到兰州大学地理系深造,师从留德回国的王德基教授研读副博士学位研究生。年又在施雅风院士的带领下开展祁连山冰川考察研究工作。考察中克服重重困难,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完成了中国首次冰川科学考察,并于次年出版了第一部中国冰川研究著作,成为第一代中国冰川研究科学家,为后续青藏高原冰川考察研究率先进入世界前沿,和国际冰冻圈研究奠定了基础。最后提出的“青藏高原隆升理论”更是成为地理学经典理论,写进了很多国家的教科书,为青藏高原研究和世界地理科学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李吉均(前排左二)与第一批硕士研究生

在艰苦的野外工作中,父亲不仅不顾自身安危、身先士卒,伤病累累依然忘我工作,而且教书育人言传身教,传承学术带动几代学生,“一代做给一代看,一代接着一代干”,创造了“师徒三代勇闯地球三极”和“一门四院士”的佳话。在第一批研究生毕业照上,父亲意味深长地写下了“志在高山流水”,极富地理学地貌研究的科学理论意义,又充满了高尚的师生友情,更是为自己和师门学生共同树立了志向高远、追求真理的远大理想。人文情怀仰之弥高!

李吉均与博士生四川甘孜雀儿山考察(19

三、苦难磨砺

我儿时的记忆中,父亲饱受政治运动的冲击,却依然担当了我们家庭为夫为父的全部责任。在父亲的呵护和陪伴中,我也追随父亲走过了艰辛的路程。还记得在永登马家坪“五·七”干校“劳动改造”,“压砂造田”的情景。父亲孱弱的身体背负百十斤重的砂石背篼。烈日风雨摧残,艰难跋涉坎坷的河滩,再爬上几级河流阶地平台,沿途无法休息,只能背靠着梯田田埂挥汗喘息。导师王德基、恩师施雅风不忍折磨,先后跳楼跳河,父亲同样历经磨难,却坚定信念不懈追求,从来没有放弃希望和努力,等待拨乱反正、平反昭雪。我也跟随父亲的脚步,看到那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苦难历程。

父亲乐观豁达热爱生活,虽然被扣发工资,每月仅有区区三十元生活费,仍然经常去买4毛钱一份的酱排骨,让我吃肉长身体,然后再用骨头炖汤熬白菜自己“补身体”。身处逆境仍然不放弃学术钻研。节假日、返回兰州的短暂时间,都要去外文书店、资料室,查阅最新地理地貌研究文献。随身携带的书包里面总是放着学术期刊和英文读物。

年开始恢复工作,父亲立刻全力以赴投入青藏高原综合考察工作。在我的眼中,父亲每年都是五一前出发、国庆节后才回来。枯瘦黢黑的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带着自己从牙缝里省下的方便面、压缩饼干、巧克力,给儿女们分享。拿着野外工作照片,给我们讲述探险记录大片一样的野外工作经历。那时的青藏高原在军用地图上都是大片空白,交通原始、环境复杂。每每讲述各种意外遇险,都惊心动魄。匪患骚扰、翻车遇险、牦牛坠崖、迷路断粮、打狗熊、打野牦牛充饥,都让我无比向往。那些故事只有在今天回顾的时候,才能理解,那都是呕心沥血的敬业奉献和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

我青年时期的父亲,是全身心投入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的科学家。虽然政治环境、工作条件改善,但每次野外工作回来都是筋疲力尽、或伤或病,都要奶奶悉心照料很久才能恢复。一次在冰川考察掉入冰裂隙,因施救及时,万幸没有发生二次伤害。但胸腹疼痛难以行动,为了不影响团队工作,硬是咬牙在高原帐篷里忍受煎熬,也不变更考察计划。无医无药上厕所都无力挣扎,却不肯要求学生照顾。两周以后才有送后勤给养上山,略懂藏医的民工用牛粪、绷带做成保护支架,减轻了些许痛苦。三个月后回来,到医院检查才知道两根肋骨骨折已经基本愈合。

四、成就与辉煌

事业进展一帆风顺的时候,也从来没有看到父亲有片刻的懈怠。越是成绩优越,越是激励父亲更加旺盛的精力,投入更大的工作项目。每次有庆功会、团拜会,都能听到父亲谋划、开拓更深入的研究领域,振奋人心的讲话。父亲忘我工作,领导学科繁荣发展、教学科研成就非凡,让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和我们的家庭都感到无比的光荣和骄傲。

父亲还是积极参政议政的人大代表。先后担任甘肃省人大常委、全国人大代表和甘肃省政协常委。在任期间积极倡导青藏铁路建设、西部大开发、退耕还林等重大国家战略发展和生态建设项目。为国家发展和地方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家国情怀尽显其中。

李吉均参加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时选

年,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一场意外的事故让父亲在身体上失去了自由行动的能力。后来回顾那场死里逃生的灾难时,父亲却说最大的遗憾是影响了学生们的院士工作进程。虽然此后很多年都是以轮椅为伴,但依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依然坚持高原野外工作。81岁高龄仍然登上马衔山,考察兰州大学地球科学实践教学基地。

老年的父亲,是身残志坚、继续贡献的老院士。患病休养期间,在全国各地前来慰问、看望的领导和学生面前,谈论的还是科研工作、研究生培养和学科建设。年身体极度虚弱的情况下,仍然坚持出席兰州大学周年校庆活动。视教育事业为己任,关怀青年大学生成长、培养。每年新生进校开学典礼、毕业生合影,都亲临现场和同学们分享喜悦。尤其是在每年资源环境学院的开学典礼上,年年坚持发表讲话,勉励地学专业学生,热爱地学、德才兼优、报效祖国。一直坚持到去世前最后一届的学生,都亲耳聆听过父亲的教导。老院士的鼓励,激励了一届又一届地学学生勇敢进取、成就卓越。地貌专业造就的“山川志趣”陶冶了自己,也激励了后人。

李吉均坐轮椅出席兰州大学周年校庆

五、师德风范

书香传家,父亲视教育为天责使命、视学生如子女。努力发掘学生优秀潜质,因材施教循循善诱,鼓励嘉奖催人奋进。竭尽所能在生活、学习方方面面呵护照顾学生。自己生活稍有宽裕就频频接济贫困学生生活。自己不嗜烟酒,初期高级知识分子待遇的各种优惠证券都拿出来和学生、同事分享。野外工作艰苦,父亲不仅要求后勤保障必须得力,每每学生返回兰州,动辄邀请全体学生吃烤全羊大餐庆功。学生家庭生活琐事烦恼,工作学习纠纷,都找父亲倾诉,父亲不仅耐心倾听,经常用“立德、立功、立言”的君子之风悉心疏导。

参加南京师范大学“致远”奖学金颁奖典

父亲深谙教书育人诸多环节,学生有些许进步都大加赞赏、表彰。专门大额捐资在兰州大学设立“求真奖学金”,在南京师范大学设立“致远奖学金”。每年评选获奖学生,都认真听取学生优异成绩汇报,当作一种享受。每每亲自到场给学生颁发奖学金,“纳天下英才而育之,乐事也”,是父亲每次颁奖的口头禅。一生从事教育事业,门下高级科研人员、高层管理干部无数,“一门四院士”的美誉,是几十年心血浇灌的杰出成果。

六、善良与慈祥

父亲一生博爱善良,年迈的父亲更是慈祥亲和。家中照料生活的小保姆,因农村生活贫困辍学多年,在父亲身边深受文化熏陶,21岁励志复学读书改变命运。父亲视作亲生孙女养育,从中学到大学全力资助,鼓励学习不坠鸿鹄大志。小保姆聪明勤奋不负众望,27岁高考录取成就传奇故事。毕业工作后在国企就业,父亲又念念不忘孙女婚姻大事。终于觅得如意郎君,父亲更是满心欢喜,专门买茅台摆酒席祝福孙女、孙女婿幸福好合。欢天喜地包办孙女嫁妆,祖孙相约养育一群重孙回报。这一段祖孙佳话令无数人动容。

年春节全家福

七、永垂

父亲的一生获得无数奖励成就辉煌,也经历无数挫折可谓历经磨难,无论大喜大悲都坦然面对,正是自幼树立的坚定信念和远大理想,践行终身转化成“家国情怀”,也造就了父亲的博大胸襟和不屈精神。父亲学术造诣堪称泰斗,教书育人堪作楷模,终身成就尽在于此。

山川志趣不移,家国情怀常在。我辈承蒙父亲恩泽教诲,理当继承衣钵发扬光大,儿女延续家风,不负韶华教书育人,也做教育园丁耕耘不息。师门学术传承更加令人欣慰,父亲开创、奋斗一生的宏大事业继往开来、人才辈出,再造辉煌又后继有人。父亲在天之灵一定倍感安慰和荣耀。

回顾一年来领导、同事,师门兄弟姐妹,时刻关怀、关心、

1
查看完整版本: 山川志趣家国情怀纪念我的父亲李吉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