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恒数字:做“虚拟现实”的生意
摘要:成立于2007年3月的上海曼恒数字技术有限公司(下称“曼恒”)就是这样一家从事虚拟仿真技术研发和供应的机构。对于3D虚拟技术,曼恒数字CEO周清会直言“公司的产品很难用语言描述,只能依靠亲眼所见”。
李蕾
一台直径约1.5米、重量超过2吨的涡轮发动机可任由人度旋转观测,单个零部件拆卸下来重新安装;航空母舰不仅可以让人自由转换在甲板、舰桥上的位置和视角,更可以当场规划战机的着舰位置、停放格局;占地面积上万平方米的汽车工厂,在竣工前便可检验流水线和设备位置;不用深入戈壁,石油工人们在室内便可以完成石油装备操作流程的培训……
这些听上去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现今都可以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来实现了。
#re#成立于2007年3月的上海曼恒数字技术有限公司(下称“曼恒”)就是这样一家从事虚拟仿真技术研发和供应的机构。
对于3D虚拟技术,曼恒数字CEO周清会直言“公司的产品很难用语言描述,只能依靠亲眼所见”。
但这毫不影响周清会对其发展前景的看好。他向《第一财经》表示,人的本能决定了头脑中的东西是立体的,“3D技术符合这个规律,所以一定会走下去”。
成立至今,曼恒每年的营收都保持70%~120%的高速增长,目前已完成数轮融资。
曼恒如何利用“虚拟”技术做“现实”的生意?它的未来又将如何发展?
虚拟技术“闷声发财”
2009年,一部《阿凡达》让人们开始喜欢戴上眼镜看电影。自此之后,电视、显示器、争相抢滩3D市场,目前市场上甚至有20%~30%的电视机都是3D电视。
与3D硬件产业的发展潮相比,3D软件技术似乎一直“闷声发大财”。
周清会十分推崇的法国达索系统公司便是个中翘楚。
在周清会看来,达索把3D虚拟技术广泛地应用在空客、雷诺汽车、等高端制造业上,通过模拟厂房、飞机客舱、发动机等场景大大降低了其后期修改成本。
与客户们的如雷贯耳相比,达索的名字并不那么为人熟知。但事实上,目前全球已有逾140 个国家的15万余名客户在使用达索系统的产品,后者也是欧洲仅有的三家年营业额超过10亿欧元的软件公司之一。
国内的虚拟仿真行业虽然起步于2000年左右,与国际巨头相比晚了近40年,但也处于类似的境况。
以曼恒为例,虽然人们对“虚拟现实”技术还不甚了解,但这并不意味着它的普及率低。
根据公开资料,曼恒已为国内350多家高端制造、国防、能源企业及300余所高校提供了虚拟仿真技术服务。
翻开曼恒的客户名录,会发现其中不乏中石化、国家电、中国商用飞机、中联重科等央企和国企,亦有、迪斯尼、等大型民营企业和外企。
周清会表示,曼恒70%以上的客户是“自己找上门的”,而这部分客户往往又是颇具实力的“最高端客户”。
“这些企业出国考察后就开始在国内寻找做同样业务的公司,最终找到了曼恒。这样的客户普遍持有不菲的科技和技术改造经费,工程项目规模也动辄上百亿,因此有能力花费数百万做一套3D虚拟仿真。”周清会对此解释道。
成立伊始时,曼恒的业务以代理国外产品为主,微薄的代理费使周清会着手将超过销售收入30%的费用都投入研发。2009年,曼恒实现了自主研发,毛利率也随之大为提升。
打造3D生态圈
周清会为曼恒提出的战略发展方向是“打造3D产业的生态圈”。
他希望借此聚拢从事三维设计、3D硬件产品、终端显示、内容制作及3D娱乐应用的企业,打通3D产业上下游产业链,打造从工业到娱乐到个人消费的发展路线图。
这一设想听起来似乎有些宏大,但身处近年来致力于建设“设计之都”的上海,曼恒似乎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曼恒自主研发的三大技术核心分别为计算机图形设计、虚拟、仿真等“三驾马车”,能够生成实时三维图形的DVS3D虚拟设计协同工作平台是其中重要一环。
该平台集中了大量原始三维素材,可提供给文化创意领域的客户。同时还鼓励用户在平台内共享自己的原创数字作品。曼恒会为之提供储存空间及版权保障,上传后的数字内容还可随时进行交易。
#ad#在近日发布的2013年上海“设计之都”发展报告中,这一平台已被纳入设计之都公共服务平台的“技术支撑”门类下,周清会本人也获封2012 年度十大“上海青年高端创意人才”。
除此之外,曼恒还在漕河泾开发区松江新兴产业园打造中国首个3D技术产业中心,为能源、国防*工、文化创意等行业提供3D数字内容、软硬件、技术开发和培训等系列化的3D服务。
“3D虚拟技术延伸了人的想象,我们希望未来能借助它为高端产业继续服务的同时,把服务延伸到创意设计、建筑设计、工业设计、艺术设计等领域的中小企业,甚至为个人提供服务。”周清会总结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