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年龄的增长、钙质的流失,人的骨质不可避免地出现疏松。因此,老年人相比较年轻人容易发生骨折。
年轻人屁股着地摔倒,站起来拍拍灰就没事了,但老年人很有可能因此骨折。在老年人各类骨折发生率排行中,摔倒骨折有着非常高的发生率。也就是说,不用车祸的外界因素,自己摔倒都可以产生严重的后果。
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报告,全球每年有30多万人死于跌倒,其中60岁以上的人占一半以上。人都会变老,因此老年人摔倒问题应当引起全民的重视。
那我们说一说,什么是“人生最后一次骨折”?
“人生最后一次骨折”是指老年人髋部骨折。髋部,也就是连接大腿和臀部的部位,可以说是人体上半身的“承重墙”。一旦这里骨折,就无法站立和行走,甚至连坐立、翻身都很困难。之后,慢慢的随着卧床时间的延长,各种卧床并发症随之出现。如,致命的深静脉血栓、坠积性肺炎及负氮平衡带来的营养不良。
由于卧床后下肢活动受到限制,下肢内血流缓慢,这成为下肢形成血栓的主要原因。一旦这些血栓随着血流回到心脏、进入血液循环。动脉血所到之处,都成为血栓可能到达的地方。一旦血栓块由较粗的血管进入较细的血管,势必导致血流中断。血流中断意味着什么?相信大家都很容易理解:如果没有其他血管及时的供血帮忙,将会导致该区域或者该器官发生缺血坏死。而这种情况发生在心肺脑等重要器官,危及生命是必然的。
长期卧床坠可导致积性肺炎,其原因是由于卧床引起肺底部长期处于充血、瘀血、水肿而发炎。坠积性肺炎属于细菌感染性疾病,多为混合感染,以革兰染色阴性菌为主。随着免疫力的下降,更是雪上加霜,导致这种肺炎很难控制。到最后很多人都因为呼吸衰竭而失去生命。
氮平衡是指氮的摄入量与排出量之间的平衡状态。测定每时摄入氮的量和排除氮的量,并比较两者的比例关系,以及体内组织蛋白代谢状况的实验称为氮平衡,包括氮的总平衡,氮的正平衡和氮的负平衡三种情况。摄入氮小于排出氮叫做负氮平衡,即由食氮量少于排泄物中的氮量。这表明体内蛋白质的合成量小于分解量.慢性消耗性疾病,组织创伤和饥饿等就属于这种情况。蛋白质摄入不足,就会导致身体消瘦,对疾病的抵抗力降低,患者的伤口难以愈合等。
也就是说,一旦人卧床后,一定要补足营养。但很遗憾的是,即使补足营养,卧床病人也极易发生负氮平衡。很多病人最后都因为极度消瘦、营养不良及抵抗力下降而离世。
基于卧床如此大的危害,因此医生一旦发现老年人骨折都会尽可能早期安排手术。
然而,这样的骨折就在前几天发生在了我身边。
骨科医生给我打电话,让我去看看病人的状态是否可以耐受手术麻醉。毕竟,这个病人已经89岁高龄。
虽然现在都讲究麻醉无禁忌,也就是说,单纯从能不能麻醉的角度看,所有病人都可以接受麻醉。手术期间的几个小时,凭借麻醉医生熟练的把控病人各项生命体征,可以说病人几乎都能下来手术台。但作为麻醉医生更加关心的是,病人在经历了手术麻醉后能够顺利、安全地度过术后恢复阶段。
在我仔细阅读过病人的各项检查后,加上对病人全身体格检查,我认为这个病人只是年龄大身体各项器官都还是可以耐受手术麻醉的。虽然风险大于年轻人,但风险还是能在预计范围内。毕竟,这个老太太干了一辈子农活,底子还是非常可以的。因此,我对这个麻醉非常有信心。
然而,家里四五个孩子一直不给出明确意见。有的说做手术,有的说不做。在他们担心人财两空的时候,虽然也知道他们各自家庭可能都不富裕,但我也竭尽全力地劝说他们“有妈在,家就在”的道理。毕竟一旦失去,就没有后悔的机会了。
之后,我也让骨科医生竭尽全力去劝说。但由于我们做医生的只能负责把手术做好,没有办法帮他们减免医药费,收费的事不归我们管,家属们还是坚决地把病人拉回家了。
知道家属的决定后,我的大脑中再次浮现出这个老人的模样:这是一个即将逝去的生命,希望这样的事情少一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