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项心理学研究发现:疫情发生以来,人们的情绪一度变得消极,但也有了更多成就感、投入感、意义感,宽恕、勇敢、自控、正直、公平、谦虚、好学、希望和善良等品格显著提升。怎样看待疫情下的心理成长?围绕这一主题,我们专访了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刘翔平、乔志宏、蔺秀云。
志愿者行为背后闪烁着真正的“人性之光”
问:从你的专业背景出发,此次抗疫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蔺秀云:我印象最深的是医护人员。在大家最揪心无助的时刻,他们挺身而出,筑起了一道生命防线。即便是奋不顾身冲上前线的人,也会有一个抉择过程。他们选择了把危险留给自己、把希望留给患者。做到这一点需要非常强大的心理力量。
乔志宏:除了医护人员,志愿者的表现也令人印象深刻。他们属于完全自主自愿、非常纯粹地去利他去助人。这些行为背后闪烁着真正的“人性之光”。
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说过,人类开始懂得帮助困难中的人,这是人类文明的起点。据她分析,被治愈的骨折股骨化石,是人类文明的最初标志。在人类社会早期,一个个体如果摔断了腿,就一定会挨饿,甚至被野兽掠食。发现股骨骨折且经过了愈合的化石,表明他受到了别人的照顾。
疫情来袭,35岁的湖北省武汉市顺丰速运快递员汪勇,瞒着家医院战疫一线医护人员后勤保障的“带头大哥”,国家邮政局授予他“最美快递员”称号。
能对他人产生共情,并且愿意去帮助他人,这是人类的天性。人们在帮助他人之后会从心理上获得一种内在的奖励。一个好的社会,也会从体制机制上去鼓励和倡导这种利他行为。
突如其来的疫情,人们从惊慌失措到坦然应对,心理变化是有过程的
问:疫情发生后,一些单位迅速开通心理援助热线,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最近还提出免费提供长期心理咨询,你们是怎么考虑的?
乔志宏:“身”“心”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心理“防疫”,是抗击疫情的重要一环。在社会各界对疫区进行物质援助的时候,我们的心理援助也很就快到位了。疫情发生以来,求助者比较普遍的心理问题是恐慌和担忧。一开始是害怕被感染、忧心亲人的状况,后来主要担心长期不复工影响生活来源。随着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工作的有效推进,人们的心理状态日渐恢复。
突如其来的疫情,人们从惊慌失措到坦然应对,心理变化是有过程的。对于少数在疫情中受到冲击较大的人,对他们需要更加关心关爱。所以我们提出为全国受疫情影响严重的个体提供为期两年的免费心理咨询。
抗疫调动激发了人们的很多积极资源,比如勇气、慷慨、善良、勇敢、宽容等等
问:最近一项心理学研究发现:疫情发生以来,人们的情绪一度变得消极,但也有了更多成就感、投入感、意义感,宽恕、勇敢、自控、正直、公平、谦虚、好学、希望和善良等品格显著提升。您对此怎么看?
刘翔平: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发现,一部分人在和具有高度挑战性的生命境遇抗争之后,个体会发展出比原先更高的适应水平、心理功能和生命意识。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成长?就像身体通过锻炼会变得更加强壮一样,当个人挑战自己的心灵时,心理力量也会得到增强。比如这次疫情,刚开始人们措手不及,恐惧慌乱,草木皆兵,这个阶段经历的更多是打击。但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我们动员了方方面面的力量。动员的过程激发了很多积极的资源,比如勇气、慷慨、善良、勇敢、宽容,等等。这些积极的资源被调动了起来,由潜在的变成显性的,这就特别有利于心理的成长。经历了这场疫情防控的硬仗,人们很可能还获得了一种“心理抗体”,能够更好地为未来可能发生的不幸做出准备。在抗疫过程中,人们也感受、觉察或接受了来自他人的关心和协助,这在心理学上叫“社会支持”,它也会促使人们的心理成长。
人生在世,挫折和打击随时可能到来。我们必须培养自己的心理韧性,学会与残酷的现实正面相对。挺过“艰难时刻”,我们就能领悟到:那些受过的“伤”,也能让我们勇往直前。
生命中的艰难和痛苦能成为积极转变的催化剂和发动机
问:疫情中的艰难经历,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积极改变呢?
刘翔平:有时候,生命中的艰难和痛苦就像当头棒喝,能成为积极转变的催化剂和发动机。人们可能因此而经历一些新的、积极的心理变化,这些变化主要体现在自我觉知、人际体验以及生命价值观等方面。
人们可能因此而拥有新的认知、活力和能量,开启更健康的生活方式。比如经过疫情,我们发自内心认识到:要注重饮食习惯,不吃野生动物,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多么重要。
人们的认知可能因此而更加灵活,更容易去包容和接纳。比如原来对于居家隔离,我们觉得难以忍受;隔离之后,我们有更多时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对自己的生活也有了更多反思。又比如,我们在平静的生活中只能经受好的方面,经历灾难后,我们发现自己更有心理弹性了,能够在苦难中自我调节,包括对枯燥的忍受,在疾病治愈过程中对人生的感悟。疫情也促使我们去反思自己的生活,这些年是不是过得太焦虑,为了挣钱拼命加班熬夜,我们可能因此更加注重工作、家庭和生活的平衡。再比如,我们可能因此而更加愿意打开自己,与素不相识的人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体验来自别人的支持与帮助。疫情期间不少人感慨,虽然因为防控的需要,人与人的距离远了,但心更近了。这些转变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艰难的经历还能帮助人们重新定义对生命和信仰的感受。维克多·弗兰克尔有一本书,叫《追寻生命的意义》。他讲述了自己如何经由在牢狱的亲身经验发明了“意义疗法”。弗兰克尔认为,在一定意义上,一旦找到了意义(比如牺牲的意义),痛苦就不再是痛苦了。他发现了可能找寻到生命意义的三个途径:工作(做有意义的事)、爱(关爱他人)以及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如他所说,人的内在力量是可以改变其外在命运的。疫情本身不是一个好东西,但经历了疫情中的艰难和痛苦,人们可能会变得更深刻,会努力追寻生命的意义。
人生指的就是一个人经历了很多事情,而不是只经历了好的事情
问:疫情之下,普通人如何提高自己的心理弹性和抗压能力?
蔺秀云:要尽量回归正常规律的生活,因为生活被打得越乱,人们就越容易感受到焦虑。要活在当下,把注意力集中在当前能做要做的事情上来。不要活在将来,达不到某种目标,会导致更大的焦虑;也不要活在过去,那样很容易导致内疚、自责和懊悔。要学会自我关怀。可以每天给自己腾出固定的时间,去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比如阅读、看电影、做运动、养一些花花草草,等等。要去多